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小猫:调侃掩护下,找到真实表达的可能

叨叨 知著网 2023-12-19

面对表达困境,他们将其层层隐蔽加密,实际是人们依然想要言说的积极反抗。

>>>

一只瞪大双眼,看似严肃又疑惑茫然的小猫,不停呐呐念叨。

一只紧皱眉头,一脸委屈并手足无措的小猫,嘴里呜呜咽咽。

这样两只憨态可掬的小猫跨越时空在赛博空间相遇,被网友们组成cp,结成有问有答的和谐拍档。它们被放入看似毫不相关的各种情境之中,替网友们完成对话日常的情景再现。

这段对话可以发生在“我”向爸妈讨要生活费被嫌弃时、发生在“我”梦到爷爷或去世的猫猫来看“我”时、发生在情侣、同事、朋友的互损日常中……它们跳出原来的语境,穿梭在任意的对话空间之内。


“你生活费呢?”

“吃了”

“真的一分都不剩吗”

“是”

(“当妈妈问我生活费时”对话小猫视频)


“你长得有点像我大孙儿啊”

“就是我”

“你年纪轻轻咋来看我了呢”

“跑了个一千”

(“体测完见到了太奶”对话小猫视频)


刷到这些内容后,网友直呼仿佛看到了自己,纷纷po出自己的相同经历。那么,为什么原来毫不相关的两只小猫会被成功配对?为什么它们重新组合后,说着与原来毫不相关的话却让大家触动?



 1 

对话小猫:角色扮演下的现实生活表达


在各种各样的对话小猫视频中,“波仔”和“咣当”进行了一次次角色扮演。当不同的角色被代到小猫们身上,它们的叫声被翻译成各种对话,被当作嘴替进行了或令人发笑、或引人共情的交流。

但实际上,这两只小猫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关联。


(抖音网友创作的对话小猫视频)


左边这只叫做“波仔”,来自博主“骄傲的大肥兔”在今年1月4日发布的视频,是博主“猫咪骂骂咧咧的后续与日常”系列中,对“波仔”观看另外两只小猫打架时的拟人化“猫语解读”。

右边这只名叫“咣当”,出自博主“吟游诗人咣舅爷”在今年6月10日发布的视频,源于怨种“咣当”想要吃饭但“铲屎官”还在被窝里的委屈抱怨,实则也是博主对自己与猫咪日常的记录。

时隔半年,两只猫咪被网友们重新翻了出来,组合在一起后,配上网友们想说的各种内容,反复进行对话。那为何是这样两只不会说话的小猫来完成对话?

(知乎话题“为什么现在听到一句真话这么难?”)


一方面,很多情况下我们有口难言,双方很难在同一场景进行“对话交流”,而只是一方在说、另一方在听,如老板和“我”,导师和“我”,对话小猫给了他们对话的机会,让有来有往的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很多事情无法直白地说出口,对话小猫能阐述人们的心声,引发共鸣。

这样的对话表演,实际完成了两次隔空对话。一次是不同时空状态下的两只猫咪被纳入到相同时空下的对话,一次是情景外的网友为对话猫咪全新意义赋予的对话。这种呼叫,是年轻人对于自己替代性角色的寻觅,而猫言猫语则留下了更多空白的解读空间。


当我们观看这场又一次热热闹闹的模仿盛况时,我们不难看到之前“发疯文学”的影子。网友从“鼠鼠我呀”的鼠鼠文学,跳到“吗喽的命也是命”的吗喽文学,再一次调转到“对话小猫”的猫言猫语。人们在一个又一个的言语外壳间流动,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点的替代形象,寻找到自己话语的安放之处后进行自我表达。

(吗喽文学和鼠鼠文学表情包)


或一本正经或满腹委屈的小猫形象,被用来描摹自己的生活景观。看似拟人化的内容加持,更像是反向退化的动物性回溯下,解除外在限制的纯粹自我表达。跳出角色定位后,小猫不再需要绞尽脑汁思考应对之策,无法诉说出口的借小猫之口得以悉数说出。

面对领导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要求,作为下属的我们需要点头称是,小猫可以直接说不;面对老师的灵魂发问,作为学生的我们要费尽心思琢磨;小猫可以说出自己“清澈的愚蠢”;面对父母的埋怨,作为子女的我们难得轻松,小猫可以悄悄犟嘴、表达心声。

披着动物马甲的人们呆在舒适圈内,安心进行自我呈现。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完成对现实生活的重新表达。这些交谈看似在描述对话,实际都在或直白或隐晦地表达心声。



 2 

倾斜站位:权力关系中的情绪宣泄替代


虽然让两只咿咿呀呀的小猫来cos不同角色很有意思,但也不难看出在对话小猫身上,人被类型化后安插其中,一个扮演主动输出的角色,一个则演绎从属接收的形象。这种不平衡的对话站位,让对话小猫之间的对话呈现出轻微的倾斜之感。

对话小猫的视频中,多被冠上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领导与员工间的对话、男女朋友间的对话,甚至还有老师和学生间的对话等等,隐含的权力关系在对话小猫的视频中悄悄展现。


“为什么迟到”

“因为下雪”

“知道下雪为什么不提前走”

“起不来”

(“当下雪天上班迟到时”对话小猫视频)


“你是来干嘛的”

“吃沙糖桔”

(“当我参加学术会议时”对话小猫视频)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的权力关系,不满与委屈常常难以直接道明,形成了人们内耗和痛苦的来源。与其说真实世界里的人们总是口是心非,倒不如说这是在不平等的关系结构中,权衡利弊下迫不得已的选择。

网友们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对话,用对话小猫进行二次演绎,消解了一些交流的严肃性,用不符合常理的小猫对话形式,实则在表现一些对话关系中的不合理之处。

(b站up主“传播学刘阳”视频摘选)


除去外在幽默形式下进行的戏谑表达,对话小猫的视频暗含着对不平等对话状态的某些抱怨与不满情绪的宣泄,带着对现实的嘲弄。网友们认同这种视频,是同样对权力关系的隐隐反抗。

前段时间流行的“让人失去沟通欲望的头像”同样如此,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倾斜使得人们往往无法躲避回应,而网友们创造出一个个表现呆滞、行为滑稽的搞怪头像,让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的拒绝从头像中得以延伸出来,统一用其表现自己真实的不满。

(让人失去沟通欲望的头像)


人们选择在赛博空间内表现权力关系、消解权力关系,展现个人的情绪态度。这既出于虚拟赛博空间中身份隐匿的可能,也正因为在真实生活中长期情绪积累的重负,于是网络中的表达成为了他们情绪的出口,实现他们对不平等权力的小小反抗,由此获得简单的情绪抚慰。

当然,对话小猫的演绎模仿中,不止有隐藏的不满情绪,也有将悲伤情绪进行轻快表达的展现,让伤感不那么沉重。无论是何种情绪流露,实质都是人们对平等对话的渴望,是期待别人能够走进隐藏在对话后真正内心世界的一种渴望。

这种权力关系对角色身份的界定,不仅直接拨动我们的情绪,还更为隐蔽地影响着我们。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刻,它们塑造着流行的语态,甚至还流动在我们对于交流的看法之间。



 3 

对话小猫:角色扮演下的现实生活表达


不按常理出牌的一场场对话,看似是在对话小猫,实则是在对话自己。网友们让小猫生动再现自己的对话日常,这确实出于娱乐、搞笑的目的。但更多可以看到的是,对话小猫还代表着他们一种想要表达却又想要隐藏的矛盾之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傻楞与丧怂”、“凶巴巴和委屈巴巴”,大家对小猫身上茫然与无助的解读,让他们找到了小猫与自己的契合之处,由此借由猫言猫语言说自己。

这种共鸣的寻找,与其说是成为“猫语十级大师”的挑战,不如说是人们在绞尽脑汁地表达自己。小猫背后是同样迷茫的人,他们呆滞且又疲惫不堪、委屈却又不知所措。当真实表达出现困难,于是需要借“ta”之口为自己发声。

(b站“猫语”相关视频)


在现实情景里不能进行的对话,反刍后在网络空间里道出,这是第一次隐藏;自己想要说出的对白,借由小猫代替自己讲出,这是第二次隐藏。面对表达困境,他们将其层层隐蔽加密,实际是人们依然想要言说的积极反抗。

与见面就问“你是i人还是e人?”“你的mbti是什么?”一样,网友热衷从他者身上寻找自我定位。选择一个与自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说不清道不明的个人特质似乎就能被包含其中。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参照可以更好地确定自我,找到自我呈现的出口与可以归属的群体,但分裂人格、分裂角色同样有其不合理之处。这不仅可能将自己关进刻板印象的牢笼,还可能导致人们在自我验证过程中反复确证,一旦失去对照,就将不能认识自我。

(小红书上“P人和J人”梗图)


正如前几天登上微博热搜的话题#我是P人不是脏人#,随性与脏乱差被划上等号,同样被视作“p人”的特点。原本丰富立体的性格特性,被贴上扁平标签,事实上这可能阻隔了与一个有趣灵魂的深度对话,自我表达又被掩盖在了新的遮蔽之下。

(微博网友在话题#我是P人不是脏人下的评论)


对话小猫同样如此,这样的表达尝试是为了以委婉的方式寻找自己的主体性表达,但真正的自我同样有可能被笼罩在替代的外壳之下,实际诉求在这种形式下可能被再度忽视。

事实上,外在的角色设定都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真正的对话应该是一场心灵的连接。而我们充当的各种社会角色,都不应成为对话的枷锁,良性的人际对话,应是在对话中找到自己。

彼得斯曾说“只有在对话被扭曲后,我们才可能跨越文化,空间和时间,和死去的人,远方的人以及地外生命进行交流。”

从对话小猫我们要回归到对话自己,对话永不止息,我们对自己的发现也将在其中徐徐展开。


(图片来源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